明本洛阳伽蓝记
编著者:(北魏)杨玄之 撰
出版时间:2022年6月
ISBN 978-7-5013-6364-3
定价:20.00元
《洛阳伽蓝记》是南北朝时期记载北魏首都洛阳佛寺兴衰的佛教史籍,共五卷。此书按照城内、城东、南、西、北的次序,以四十多所名寺院为纲,兼顾所在里巷、方位以至名胜古迹 ,同时叙述相关事迹。从书中可以了解孝文帝迁都洛阳到尔朱氏之乱,四十年间洛阳的故事和台省坊市的分布,甚至于外商来洛阳居住和各国的风土人情、道里远近,书中都有所涉猎。内容包括了政治、经济、社会、文学、艺术、思想、宗教等方面 ,对于今日研究洛阳的历史地理、考古发掘以及进行现代化城市建设,具有重要意义。书中涉及到的一些洛阳的商业和手工业经济的记载,成为今日研究六世纪北朝城市经济地理罕有的史料。《洛阳伽蓝记》明代以前的版本早已佚失,本书选用国家图书馆珍藏的现存最早的版本——如隐堂本影印出版。如隐堂本也是诸刻本中最好的版本,此次出版使学界得以重见如隐堂本的原貌,弥足珍贵。
《洛陽伽藍記》以記載北魏洛陽佛寺的興廢爲綱,兼述洛陽的城邑建制和當時史事。內容涉及北魏的歷史、政治、經濟、社會、文學、藝術、宗教、民俗、建築、交通等諸多方面,素有北魏洛陽“百科全書”之美譽,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和學術價值,是中古極爲珍貴的文獻典籍。它文筆隽秀,內涵豐富,史料珍稀,後世將其與酈道元的《水經注》、顔之推的《顔氏家訓》并稱爲“北朝三書”。伽藍,即梵文“samghārāma”音譯“僧伽藍摩”之略語,意譯爲僧衆所住的園林或僧院,後來成爲佛寺的通稱。
作者楊衒之,或作陽衒之、羊衒之,在史傳中不見其姓字。惟唐釋道宣《廣弘明集》卷六《王臣滯惑解》載有其小傳,説他是北平(今河北遵化,一説河北滿城)人,北魏末任秘書監。他在《洛陽伽藍記》卷一自稱曾在孝莊帝永安年間(五二八—五三〇)任奉朝請。隋費長房《歷代三寶紀》、唐釋道宣《續高僧傳》《大唐內典録》、唐釋道世《法苑珠林》等佛教經籍中都記載他曾做過期城郡(今河南泌陽)太守,而自南宋陳振孫《直齋書録解題》以來,歷代著録及版本則題其官職爲“(後)魏撫軍(府)司馬”(注:後魏即北魏)。通過上述史料,大致可勾勒楊衒之的人生軌迹:北平人,生卒年不詳,約北魏末至東魏在世,曾任奉朝請、期城太守、撫軍府司馬、秘書監等官職。此外,楊衒之另撰有《廟記》一卷,朱祖延《北魏佚書考》輯佚三十八條,內容主要記述漢代長安宫殿陵墓之事及宫廷軼聞、風俗人情和歷史傳説等,與《洛陽伽藍記》在寫作模式上有很多相似之處,可見楊衒之是當時學識淵博的地理學者。北魏太和十九年(四九五),孝文帝正式遷都洛陽。由於統治者崇信佛教,佛法盛行,王公貴族競相捐輸建寺,佛寺從西晋末年的四十二所,劇增至一千三百六十七所。整個洛陽城“招提櫛比,寶塔駢羅”“金刹與靈臺比高,講殿共阿房等壯”,佛寺壯麗豪奢,窮極土木之勝,無與倫比。外國沙門曾目睹永寧、景明、永明三座皇家佛寺的盛狀,無不驚歎稱絶,洛陽儼然成爲佛教的王國。佛寺的過度營建消耗了北魏大量的國力,再加上胡靈太后臨朝稱制,淆亂朝政,最終釀成北魏末年的爾朱氏之亂和高氏專權。永熙三年(五三四),洛陽陷於兵燹,北魏遷都鄴城,繁華之地成爲廢墟。東魏孝靜帝武定五年(五四七),楊衒之因行役重覽洛陽,此時已在永熙喪亂的十餘年之後,佛寺大多被毁,昔日的繁華名都,變成了“城郭崩毁,宫室傾覆,寺觀灰燼,廟塔丘墟”的凋殘景象。作者感慨傷懷,頓生《麥秀》之感、《黍離》之悲,因摭拾舊聞,追叙故迹,作《洛陽伽藍記》,以寄托自己對故都衰敗的傷感和伽藍繁盛的追憶,於當時豪門貴族的驕奢淫逸,亦寓有諷譏之意。《洛陽伽藍記》分城內、城東、城南、城西、城北五卷,記載寺廟八十五處,其中正記三十九處,附見四十六處。楊衒之在記述佛寺盛衰興廢的同時,對洛陽的宫城建制、里坊街道作了極爲精確的記述,這些甚至可以和漢魏故城的考古發掘相互對比和印證;書中生動地記載了北魏洛陽時期的宫廷政争及社會民俗等史實,可補正史之所缺,被清代吴若凖譽爲“拓跋之别史”;且該書文筆穠麗秀逸,整飭與散行兼美,具有濃鬱的文學色彩。因此它既是一部杰出的地理方志,又是一部文史俱佳的著作。據唐代劉知幾《史通·補注篇》所言,《洛陽伽藍記》本有正文、子注之分,這是中古撰書的一種體例。撰書者爲了叙事簡要不煩,又能保存較爲豐富的史料,就在正文之外,自己又加上子注,正文簡約,用大字鈔寫,子注該詳,用小字鈔於正文之後,如子從母,謂曰子注;二者主次分明,條貫部分,相輔相成,始成完璧。但現今傳世的本子正文與子注混淆,一概連寫,已不再分列正文和子注。近代以來,吴若凖、唐晏、徐高阮、周祖謨、楊勇等學者均致力於恢復《洛陽伽藍記》的原貌,但由於各自所釐定的條例和依據不同,區分正文、子注的面貌也各有差异。陳寅恪認爲《洛陽伽藍記》這種寫作體例,實源於六朝時期的“合本子注”體佛典,此説已爲多數學者所采納。《洛陽伽藍記》在歷代正史“經籍志”“藝文志”中皆有著録,但明代以前的版本早已佚失。明代以來的刻本甚多,有明刻本和清刻本。明刻本主要有三種:一、明嘉靖如隱堂本;二、明萬曆吴琯刻《古今逸史》本;三、明崇禎毛晋刻《津逮秘書》本。清刻本則主要有以下六種:一、清乾隆五十六年(一七九一)王謨輯校的《增訂漢魏叢書》本;二、徐毓卿本,不題刻書年月,觀其字體及款式大概在清朝初期;三、清嘉慶十年張海鵬照曠閣所刻《學津討源》本;四、清嘉慶十六年(一八一一)璜川吴氏真意堂活字本;五、清道光十四年(一八三四)吴若凖刻集證本;六、清光緒二十九年(一九○三)李葆恂説劍齋重刊集證本。綜之,在以上諸種刻本中,以如隱堂本和《古今逸史》本最古,二者可稱後世一切刻本之祖本。後來傳刻《洛陽伽藍記》者,皆源於如隱堂本和《古今逸史》本二大系列。《古今逸史》本爲明萬曆間所刻,晚於如隱堂本,觀其內容,與如隱堂本來源不同,文字有异,而多與《永樂大典》所引相同,是如隱堂本之外的另一較古刻本,多爲後世校勘家所參證,但其中訛誤頗多。如隱堂本是現存最古《洛陽伽藍記》刻本,是公認諸刻本中之最善者,在衆多刻本中占有極爲重要的地位。據趙萬里考證,如隱堂本爲長洲人陸采所刻。陸采是明嘉靖進士陸粲之弟,馮桂芬《同治蘇州府志》卷八十六《陸粲傳》附有陸采小傳,言陸采從婦翁都穆學古文詞,於文喜六代。陸采著有《天池山人小稿五種》五卷,其《壬辰稿》卷末有“如隱草堂”四字。如隱堂本現今常見者,有一九一五年董康誦芬室影印本及一九三五年《四部叢刊三編》影印本,該影印本卷二缺第四、九、十八三葉,董康稱此三葉用潢川吴氏真意堂本補入,但周祖謨通過校勘,發現并非全據真意堂本補入,也有與《津逮秘書》本相同者。清代毛扆云:“世傳如隱堂本,內多缺字。第二卷中脱三紙,好事者傳寫補入,人各不同。”毛氏所記如隱堂本正與董氏和《四部叢刊三編》影印本相合。至於如隱堂本原刻本,已殊不易見到,《中國古籍善本書目》著録僅國家圖書館和北京大學圖書館兩家有藏。北京大學圖書館所藏爲李木齋舊藏本。李木齋,即李盛鐸(一八五八—一九三七),江西德化(今九江)人,號木齋,晚號麟嘉居士,清光緒十五年(一八八九)進士,清代著名藏書家。李氏所藏如隱堂原刻本,無清代人藏書印記,亦缺此三葉,所補鈔內容與董氏本完全相同。清毛斧季傳本、李木齋藏本與董氏及《四部叢刊三編》影印本疑爲同一遞藏的如隱堂本。國家圖書館所藏是與上述董氏本等不同的另一流傳下來的如隱堂本,該本經明文徵明、清吴卓信、瞿鏞、蘇榛等人遞藏。書中鈐“玉殸山房”朱文、“臣卓信印”白文、“頊儒”朱文、“鐵琴銅劍樓”白文、“蘇榛曾觀”白文諸藏書印。“臣卓信”,即吴卓信((一七五五—一八二三)),江蘇昭文(今常熟)人,清學者、藏書家。字頊儒,號立峰,晚號寒知老人,諸生。有藏書處曰“澹成居”。據吴卓信手校本《洛陽伽藍記》跋云:“予家舊藏此書,係明如隱堂刊本,前有‘玉殸山房’收藏印,蓋文待詔故物也。”文待詔,即文徵明,玉殸山房即是他卸待詔之職回蘇州後所築書齋,文嘉《先君行略》中説:“到家,築室於舍東,名玉殸山房,樹兩桐於庭,日徘徊嘯咏其中,人望之若神仙焉。”“鐵琴銅劍樓”,清著名藏書世家瞿紹基、瞿鏞父子藏書樓名。蘇榛,生平不詳,著有《小有山房詩鈔》二卷(清咸豐四年刻本)。清瞿鏞《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録》卷十一“史部地理類”説:“《洛陽伽藍記》五卷,明刊本。題魏撫軍府司馬楊衒之撰,有自序。此如隱堂刻本,較緑君亭本爲佳,舊爲吴頊儒丈藏書。內第一卷第二卷并有缺葉,以顧澗薲校本鈔補。卷首有‘吴卓信印’‘頊儒’二朱記。”其所缺部分據顧廣圻(字千里,號澗薲)校本補入,并與真意堂本相校勘,每葉葉眉用朱、黑兩色筆批校,黑筆批注有“如隱堂原本脱此頁,今據顧千里校本補”“原刻本脫此頁,今據顧校本補”“此土字已見上文,當從毛刻本删”等,朱筆分别注明顧氏校本與真意堂本不同處,所補部分校勘比董氏本更爲精良。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將其影印出版,使學界得以重見如隱堂本的原貌,彌足珍貴,允爲嘉惠學林的一件幸事。
留言有奖
欢迎文末留言,分享您对“国学基本典籍丛刊”想说的话,点赞数量前3名的读者,赠送一本《国学基本典籍丛刊·明本洛阳伽蓝记》。
截止时间:2022年8月12日 16:00
供稿 | 程鲁洁 编辑 | 吴学武监制 | 隋阳审核 | 弘文 点击"阅读原文",到国图出版社官方微店购买;或联系发行部:010-88003146